馬義平:用腳步丈量責任 以堅守澆筑匠心 |
|
|
|
在江西樂平水利樞紐工程現場,總有一個身影在晨曦與暮色中穿梭:曬得黝黑的皮膚記錄著烈日炙烤的痕跡,沙啞的嗓音里沉淀著十六年如一日的堅守。他是第二分局樂平項目部項目經理馬義平,從青澀的預算員到獨當一面的項目負責人,他用鋼卷尺丈量工程的精度,用體溫感知責任的重量。 深耕一線:從“毫米之爭”到“網格化”突圍 2008年,初入工程領域的馬義平手握計算器,在預算崗位上將“精準”二字刻入職業基因。十六年光陰流轉,他從預算員到技術主管,再到項目經理,每一步都走得扎實而堅定。樂平水利樞紐工程作為重大水利項目,承載著防洪、灌溉、發電等多重使命,涉及29個村鎮的土地征遷和數萬群眾的生產生活安置。面對如此復雜的工程網絡,馬義平深知,唯有將精細化管理貫徹到底,才能啃下這塊“硬骨頭”。 他推出“網格化三級管理”模式:將施工區劃分為4個責任段,構建“項目部-工區-班組”垂直管理體系,讓每寸土地有人管、每項工序有標準。每個責任段設立“黨員先鋒崗”,由技術骨干擔任網格長,形成“問題發現-上報-解決-反饋”的閉環機制。在征地協調中,他帶領團隊繪制“民情地圖”,標注每一戶村民的訴求,累計召開協調會47場,解決爭議156項,最終實現“零強拆、零上訪”的和諧征遷。 在他的工具箱里,鋼卷尺與紅外測溫儀并排而立,恰似他管理哲學的縮影——前者把控毫米級精度,后者守護混凝土澆筑質量。他推行質量控制“三板斧”成為項目標桿:班組自檢時工序影像全程留痕,技術復核時雙質檢員交叉驗算,突擊抽檢時每月隨機選取三個作業面“破壁”檢測。一次周例會上,他指著施工圖上的細微偏差敲響警鐘:“1厘米誤差就是100%失敗!”正是這種近乎苛刻的嚴謹,讓項目在復雜環境中始終保持著“零質量事故”的紀錄。 智勇雙全:暴雨中的“智慧防線” 2024年6月,超強降雨突襲贛鄱大地,樂安河水位暴漲至警戒線以上2.3米,樂平項目迎來“大考”。馬義平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:白天,他啟動“聯防、聯動、聯控”巡查機制,在11處關鍵點位布設智能水位監測儀,無人機每日3次全域掃描,累計發現處置隱患23處;深夜,他帶領“三聯”防汛小組冒雨巡查,發現排水溝堵塞險情時,抄起鐵鍬跳入齊腿深的泥水中清淤,3小時的連續奮戰讓倒灌危機化險為夷。 危難時刻顯擔當。當周邊村莊告急時,他主動率隊馳援,轉移群眾87人。泥漿裹滿褲腿的工裝、沙啞卻堅定的指揮聲,讓當地老支書感慨:“馬經理的對講機比防汛警報還管用!”項目部收到的錦旗上,“央企擔當,情系民生”八個燙金大字,正是對他“建設者亦是守護者”雙重身份的最佳注解。 剛柔并濟:鋼尺量出溫度,匠心溫暖人心 “安全帶必須系牢!”“渣土車務必覆蓋篷布!”烈日下的工地,馬義平的叮囑聲與機器轟鳴交織。連續180天攻堅中,他曬脫皮的脖頸成為無聲的動員令,但這位“鐵面”經理的嚴格中始終流淌著溫情。 面對持續高溫,他創新“錯峰作息表”,將午間12點至3點調整為技術培訓時段。在工地臨時搭建的涼棚里,工人們邊休息邊聽技術員講解攤鋪技巧,既避開酷暑又提升技能。施工道路每小時灑水降塵,噪聲監測儀24小時云端值守,工地PM2.5數據實時上傳環保部門——這些細節,讓周邊村民從最初的抵觸轉變為支持,甚至主動送來解暑的綠豆湯。 在工地簡易棚里,遮陽傘與防暑藥品整齊擺放,工友們說:“馬經理總能在細節處暖人心。”2024年國慶期間,他帶頭值守工地,與工友話家常時笑道:“等這片田地豐收,糧食高產的時候,這比任何防曬霜都管用。” 從青蔥歲月到不惑之年,馬義平將最好的年華獻給工程建設。樂平項目在他的帶領下,不僅提前完成節點目標,更在質量和效率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。而對他來說,最珍貴的榮譽不是獎牌和證書,而是工人的信任和村民的笑臉。 “工程人一輩子能參與幾個大項目?唯有全力以赴,才能不忘初心。”馬義平的話語樸實卻鏗鏘。他以勞模精神為炬,照亮團隊前行之路,更用行動詮釋:偉大,從來孕育于平凡的堅守之中。 深夜的項目部辦公室里,馬義平電腦屏幕的微光映著全家福照片。妻子在視頻通話里嗔怪:“女兒生病你不在,爸媽住院你不在,你這爹當得可真省心!”他低頭搓著滿是老繭的手,聲音發澀:“等工程結束了,我帶你們來看……” 這樣的對話,十六年里重復了無數次。但每當清晨的鬧鈴聲響起,他依然會第一個出現在施工現場。正如他在項目動員會上所說:“我們建的不僅是工程,更是子孫后代的飯碗和希望。”在這片承載著千年農耕文明的土地上,馬義平用腳步丈量的不僅是責任,更是一代建設者對時代的深情告白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